行动逻辑指个体或组织在特定情境下实施某一行动采取的原则、规则或方式,包括处理问题、实现目标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直接影响着个体或组织的决策行为、文化建构以及制度建设。确定个人或组织某一行动的逻辑,可确保行动决策科学,结果符合预期,价值实现顺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明确相应的行动逻辑。
一、逻辑起点: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逻辑起点是行动最简单、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也是行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类教育行动,是教育主体对客体施加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各类行为的总和。职业教育活动(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存在”,最终目的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故可将其视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第一性原理”。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据此,可将增强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作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逻辑起点。
在适应人的发展需求方面,职业教育必须依据不同人的发展目标,立足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员)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方面,职业教育应该加快培养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技能,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适应企业转型发展、技术更新迭代和产业持续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逻辑进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完整性
职业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可将增强职业教育的完整性作为逻辑进路,不断完善和强化培育人才、技术研发、服务社会等职能,三者相互支撑,不可缺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应在依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紧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能力水平。按照育训并举的原则,既要面向适龄青年开展学历教育,也要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员)终身学习,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使自身技术技能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在技术研发方面,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广泛合作,围绕技术创造、技术引进、技术改进、技术应用等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技术研发活动,通过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功能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在服务社会方面,职业院校应在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同时,帮助企业及时引进、推广、运用、改进新技术,搭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促进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逻辑主线:增强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一方面,依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同时,立足企业需求实施技术研发与推广,强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依据职业院校的现实学情,积极推行个性教育、柔性分层教育,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助力人人出彩,确保学生(员)毕(结)业后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第二,提升办学能力。“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并非仅是“课岗赛证”,而是职业院校各项职能、能力的综合反映,涉及育人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服务企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育人能力,需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同时,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需要引导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形成创新共同体,共同实施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活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和途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唯此,职业院校才能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满足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需求,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参与兴办县域产教聚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通过参与产教融合体建设与实施,使职业院校能够广泛开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潜在需求分析,确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办学计划、技术研发计划、服务社会技术,实现按需培养人才、研发技术、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体建设,将社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有效聚合在一起,增强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保障职业教育办学能力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需求。
第四,推进普职融通。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关键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使其养成核心素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失问题。职业教育属于就业教育,应具有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补偿”功能。因此,职业院校在实施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五,促进科教融汇。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汇,可推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对学生而言,科教融汇可让学生“明事理”且“会操作”,形成综合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实用技术的更新迭代。对教师而言,科教融汇能够促进其专业发展,实现由“单一型”向“双师型”、由“专业型”向“职业型”的转变,形成技术引进、技术发明以及技术改造的综合能力。对职业院校而言,科教融汇能够促进“有组织科研”,将技术技能优势转化为创新合力,进而研发必威体育的新技术、创造必威体育的新产品,赋能新质生产力。
四、逻辑向度:增强职业教育的目标性
第一,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组织专业教师通过阅读国内外行业报告、参加国内外行业会展、与行业专家交流等方式,及时关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通过广泛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等方式,及时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通过与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进技术研发,及时满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需求。组织教师对潜在新技术进行研究、评估,了解新技术的优势所在、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技术需求的供给能力。
第二,及时了解新质生产力的职业领域。在立足企业对新技术的现实需求、人才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培养人才的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善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职业提供教育支持。特别是关注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或举办职业培训班,或建设在线学习平台,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学生掌握与新质生产力相关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制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业规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第三,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实习实训基地、专业群和产业学院建设,在发展、壮大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新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参与产业链建设完善教育链建设,持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与外部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推进科教融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合作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四,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引导我国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科研机构乃至先进企业开展合作,分享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共享技术研发成果和创新资源,推动新技术引进及运用,促进我国企业转型、产业升级。鼓励职业院校师生跨国实习、交流和留学,使其感受不同的教育、工作和文化环境,拓宽其国际视野,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颠覆性新技术的研发能力,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7期)